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2024-05-18 14:14

1. 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意义如下:第一、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亿万农民发出国家将为他们建立由财政全额支付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这一信号,使他们老有所养。农民无后顾之忧,就会敢于消费,这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无疑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第二、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就实现了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就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差距,这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也体现了国家政策的统筹;第三、从农村当前的新情况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首先,它将极大地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心;第四、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从而有利于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第五、将有效化解一些农村集体组织无钱办事的困境,使它们能够集中有限财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从而形成文明的乡村风气与和睦的邻里、干群关系,有利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2. 农村实行养老保险的看法

共享发展成果施政理念的实践  我国在1998年提出了要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成效是显见的。对农村而言,免征农业税、实施农村医疗保险、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这些都是工业反哺农业,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最直接表现。接下来,农民最为关心的就是老有所养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正是对共享发展成果施政理念的实践。  各级财政的保障实施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直接的就是要有相当的财力,财政要承担得起。2008年,我国的税收收入超过5.4万亿元。事实上,还有数目不小的非税收入。应该说,实行农村养老保险财力保障的时机已成熟。但是,各级政府要一下子拿出这笔钱来,可能还有些不适应,有些落后地区也许还有实际困难。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宁可少上点项目、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也要挤出钱来把这件大事办好。如此一来,实施农村养老保险,考验各级财政的实力,让一些数字中的水分大白于天下,也考验各级干部是否“先百姓之忧而忧,后百姓之乐而乐”。  各级政府的管理智慧  在现实中,把给钱的事办公平,把为民谋福祉的好事要做好,同样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水平。以前曝出的涉及千万元的社保资金违规大案不得不让人担心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安全问题。在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具体实施中,如何实现事权与财权的规范化管理,将考验制度设计者和执行者的智慧与能力。  城乡养老保险的统筹  一些农民工外出打工,他们虽身在城市,其户籍却留在农村,他们工作时,有的企业为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这样就存在一个人办两份保险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对接是个挑战。另外,一些农民在农村生活了一定的时间然后进入城市,他们的养老保险又如何对接?这些都需要统筹解决好。  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尽管现在的水平还很低,但那毕竟是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好事。

3.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如何建立与发展的?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开始于“七五”期间。根据国家“七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的“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雏形”的任务,针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原有社会保障制度趋于瓦解的状况,1986年10月,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农村贫困地区,基层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社会救济和扶贫;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等的地区,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还有残疾人和老年人两个困难群体,在这些地区,基层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是兴办福利工厂,完善五保制度,建立敬老院,以解决残疾和老人的生活困难;在农村经济发达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发展以社区(乡、镇、村)为单位的农村养老保险。
1987年3月,国务院决定由民政部负责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在各级民政部门的努力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富裕地区,以村(少数为乡镇)为主体的社区型养老保险有所发展,到1989年6月,全国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养老保险试点,参加人数达90多万,积累资金4100万元,有21.6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这一时期的社区型农村养老保险不是十分成功,但也加深了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①范围小,层次低,效率不高;②养老保险金主要由集体承担,有的完全由集体负担,个人不缴费,不但使集体背上沉重的包袱,也没有体现自我保障原则;③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不能保证制度的稳定和安全,保险金的计发标准混乱,没有科学的标准;④养老保险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督、约束机制,保值增值问题无法解决,存在很大风险。
在总结前一阶段农村养老工作的基础上,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的“老有所养”问题,1990年7月,国务院第111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问题,会议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负责的精神。
1991年1月,国务院决定让民政部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建立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同年2月,民政部成立“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负责这项工作。同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农村养老保险(含乡镇企业)由民政部负责。
1991年6月,在总结经验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民政部农村养老保险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以县为单位开展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并在山东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试点。
1991年8月,山东牟平等5个县(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启动,仅一个半月,共计30个乡镇、281个村、38家乡镇企业近8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积累保险资金近500万元。
1992年1月,民政部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正式下发全国。同年7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点推广了武汉市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到1992年底,全国有1000多个县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确定的原则,由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组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其中,170个县基本建立起了面向全体农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国已有3500多万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共积累保险费10多亿元。
1992年12月,民政部在江苏张家港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重点推广了江苏省在全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这次会议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大区域、大规模的试点工作告一段落,转入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如何建立与发展的?

4.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重要意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5. 农村实行养老保险的看法

首先请郑功成教授讲讲社会保障方面的情况,一个人在中国涉及到社会保障方面有哪些风险?郑功成:我是感觉到人的风险是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大,人的个人风险跟社会保障相关的,我想有一些是市场经济存在的,有一些是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出现的,比方说人的寿命,过去来讲,人是害怕不长寿,现在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了,长寿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就变成了人的一个非常大的风险。所以说过去短命是不幸的,如果没有社会保障长寿是有很大的风险。再一个是疾病,现在应该说是构成的因素有很多了,人类为健康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多,个人的承受能力相对下降了。第二是天灾人祸,包括最近看到的印度洋的海啸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和很多人的伤残。第三种是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像失业,失业的风险不光是对劳动者有威胁,而且对劳动者整个的家庭都有危险。这些风险由个人的风险和家庭的问题转化成了社会的风险和社会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劳资关系的风险,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的,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现在劳资关系利益的分歧是存在的,由于劳资之间的利益的分歧现在是越来越大,这种对抗应该由潜在转在为显性,这也使劳动者地位的下降,发展成为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风险。我想诸如此类的现象应该说都跟社会保障有关系,如果没有社会保障的机制这些问题都很难得到解决,还有贫富差距的问题,这些在改革开放以来,需要用新的保障机制来化解。主持人: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不一样,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面的人来讲,现在整个的社保体系包括哪几大块?郑功成:讲的多一点,三大块是都有的,社会保险这是面向劳动者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第二块是社会救济、社会救治,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的阶层,我们讲的贫穷人口的救济以及对灾民的救济,以及对于特别困难者的救治。第三块是社会福利,老年人的福利,残疾人的福利,以及妇女儿童的福利等等。但是按照我原来的划分是六个系统,除了这三个还有另外三个,面向解放军官兵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这是第四个。第五块我觉得医疗保险应该算作一个系统,社会保险里面包括了基本的保险,农村的医疗是在不里面的,保健、地方病防治、儿童免疫这些经济福利性的医疗保障都不在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内。医疗保险又构成了第五块,这五块是政府为主导的。第六块是现在越来越重要的,并且是我们国家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主要的是现在的第六块的方面,我们叫补充保障体系,这就包括了企业年金,补充养老、福利事业等等,这些方面跟政府的财政完全依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动。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包括这六大块,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持人:我曾经去一个地方采访,比如说一些事业单位的转型改制,一些科研院所职工很关心,中国最大的转型期里,国有企业实行了改制之后,职工的权益会不会有变动,从大的方面来讲,中国的社会保障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郑功成:社会保障的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86年开始到1993年,不管是官方,还是政策研究部门,都是有强调社会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的工程和机制来推进的。到1993年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模式,我们把它定位为市场经济五大支撑之一,但是到1998年以来,也就是上一届政府之后,实际上已经抛弃了原来国有经济配套的机制,已经把它用作基本的社会制度来进行建设了。这里面有什么样的差异呢?在1993年以前,我们只是完全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有什么需要,我们就进行什么样的配合,那是非常被动的,所以我们把非国有企业排斥在外。1993年搞市场经济了,我们把它用作市场经济的一个支柱,已经是由国有经济到非国有经济,可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我们依然把它定位为一个经济政策。所以1993到1998年到2000年这一段时间,社会保障越来越像一个经济政策,里面有很多的东西,独立于经济领域之外,实际上超越经济制度之上的政策。1998年以来才开始逐渐恢复社会保障改革的利息,维护和确保社会公平,协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本原。至于说有什么变化?中国的社会保障这近20年来,最大的成就是国民的社会保障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过去依靠国家和单位,现在大家都知道,不能完全依靠国家和单位,还有责任回归的问题,这是观念上重大的变化。另一个我们把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那一套社会保障制度,把它转型成为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按我们过去的讲,把一个过去由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板块结构,封闭运行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社会保障制度,把它改造成为一个政府主导,责任分担,开放型的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过去国家负责,单位包办转变成了政府只是以主导的责任分担,应该说制度的转型最艰难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是没有最后完成,比方说责任分担的机制,到底政府承担多少,民间承担多少。我们在改革当中探索了制度创新,我们现在的模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基本的制度上,现在不讨论制度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至少他为社会保障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做法,这个新鲜的做法哪怕是失败了,也会吸取教训,如果是成功了也是可以借鉴的,制度就是在探索中间努力和创新的机制。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准确的评估这个制度的创新到底成效如何,将来的成败如何,现在好像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李玲:关于这个统断结合新加坡一直在做,而且美国一直在做,现在有两种体系,一种是IS,个人养老保险帐户,有税收的优惠,还有一个弱势IS,目前不用交税,等你将来拿这个钱用的时候交税,他通过税收的制度独立自己把钱存下来,用来养老。刚才郑教授讲的在转型当中,我个人认为是兼顾多了个人的积极性,以及社会风险分担,保险是分担风险。目前你要再回答的问题,目前我们这套制度是设计的不错,现在面临很大的问题,从旧的体制转到新的体制,我们现在把过去往前拖,为什么说这一代人负担特别重,我们很多人个人的帐户是空的,统筹是不够的,我们原来从自筹的制度到现在这个积累的制度。主持人:李教授和郑教授讲了很多一些专有的名词,很多的网友不太明白,比如说帐户的统筹基金,还有个人帐户的到底有几种模式?这些模式到底是怎么样运行的?郑功成:应该讲这个统断结合是个人养老保险,因为把两者结合在一个基本的制度里面,我们说是把基本的养老保险分为两块:一块叫社会统筹,那个是强调的公平性,一块是个人帐户,完全是算个人名义的,从法律来讲是个人私有的,把两种不同的制度合并成为一个制度。这个制度如果说我们当初有两条线的话,就不会出现个人帐户的空档,当初把统断结合结合在一起,我们通常讲通道式的,所以个人帐户的空档就是把两种制度合二为一没有办法分清楚了造成的,我们过去的几十年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为老年人积累相应的养老基金,现在通过这种制度的转型我们要跟这个几千万计的人发放养老金,现在交的钱是个人支付。实际上我们拿现在人的钱支付上一代人的养老金,这就造成了一个空档。这个空档到底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这个好像也有不同的评论,我个人的看法,是不是个人帐户的空档是好或者是不好,这个不好说,我们国家至少是1995年不具备搞个人帐户,你在不具备的情况下,你再不采取这种统断结合的话。如果现在讲,如果不搞个人帐户,今天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过去推行了这个统断结合的模式,包括当时没有钱,你的经济能力不行,由于当时的统筹层次不高,统断是强化了地方的利益,实际上把这个制度分离了,变成了地方的利益了,现在的地方利益说不给你支就不支了,收与支就变成了地方的钱而不是个人的钱,所以说推出过早了。我们现在讲,如果把当初的个人保险转换为社会养老保险没有问题,如果再把它转为统断的话,就像小孩子生下来不跑,之后再跑,现在的制度就不是这样了。李玲:郑教授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观念,我同意空档可能是个人帐户推行的过早,我还是认为空档我们缺乏一个转轨的制度的设计,国外现在也在大力的推广个人帐户,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个人帐户呢?实际上就是过去的社会,养老保险国际通用现收现付,现在工作的人养的是现在退休的人,一代一代在滚动,现在的老年化在加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个制度难以维持了。中国的走向老年化越来越快,现在工作的人群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也就是说现在收了钱养不了现在需要钱人,这就是现收现付面临的问题,他们现在推行个人帐户,我现在把钱存在那儿是为了未来的养老用的。现在的有很多的争论,比如目前的资本回报率是高高工资的增长率,如果把工资的增长率和经济的增长率连在一起,这笔钱的回报率是高的,为什么用积累制相对要好,我觉得中国用这个是非常好的,防范于未然。相当于我们把过去的体制拉过来,我们要养这一代人,我又要存个人帐户,又要养原来体系下来的人,过去国有企业退休的人,现在国有企业在工作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里面的份额在下降的,养的人在下降,即使没有个人帐户,目前的现收现付制度也难以维持。国家应该拿出一笔资金来补偿过去到现在的转换,过去是100万的工人,现在是大大下降,但是现在养的人是大大下降的。我一贯认为国家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政策衔接这两个制度。郑功成:如果单用老龄化来讲,这是必然采取的措施,但是要有环境的条件,为什么说1995年不行,1995年我们的企业保障制还没有社会化这个条件,这个条件不成熟。第二个是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水平不足以让一代人承担两代人的负担,人的承受力有限。第三更重要的是制度不统一,推行不是一个统一的制度,我们国家在1995年推出了除了这个方案,还有地方制度的方案,这个几百个方案,整个一个不统一的制度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当时由于很多的条件不具备,你推出了一个改革的方案,现在讲应该是当时的后遗症。也许今天回过头来看,过去把企业保险改造为社会化的保险之再来推进统断结合的模式,也许是当时推行了这个制度,所有的难点都是那时候的后果,现在谁都没有办法实施,哪怕包括广东,所以说是一个时机的问题。李玲:统筹就是一个社会分担风险,我们现在以城市为单位,比如说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城市,确实是有抗风险的,因为它大,经济发展水平高,你到底下一个地级城市不具备社会统筹的能力。还有一个以城市为单位的统筹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我换了一个地方拿到的养老金就不一样了,目前来讲,后果比较大,现在放开了再收很难。郑功成:你讲的是城乡之间的劳动的流动,北京调到广州去,40、50岁广州不收,因为是两个制度,我到广东去,广东省的领导告诉我,广州的人调到深圳不也收,深圳是我的基金,广州是你的基金,你在那儿调我那儿来,我给你养老金。李玲:我觉得这个后遗症非常的严重。主持人:1995年养老金推行之后,各个省的做法不一样?郑功成:还不是各个省,当时地市级都可以确定自己的方案。李玲:原则还是个人的统筹相结合,筹款的方式等等支付水平是允许各个地方自己设的。郑功成:广东交的60%计到个人的帐户,北京是大统筹,两个一样的人交费不一样,两个帐户不一样,差异就很大,这样就没有办法来沟通,没有办法来打通,所以一个人要北京流到广东或者说上海去,你的养老金发生很大的差异,各个地方都在评估,我到哪儿是占便宜的。李玲:这就是为什么招工广告上都是40岁以下,或者说30岁以下。郑功成:这变化了地方的利益,地方利益的强化影响了制度的统一,现在统一到省都非常的困难。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农村实行养老保险的看法

6.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重要意义

针对农村不断发展的趋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也在逐年发生变化,以更好的满足当代农民的养老保障需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一是社保的筹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的旧模式很保守,说白了,就是农民自己储钱过日子。但现在不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策多了两大主体的支持: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在新缴费体制下,农民收到的保障是个人、集体、政府三方的补助。这种养老力度就强大多了。二是账户与以前有区别,现在的新农保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础养老,另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基本养老属于国家直接补贴,个人养老则由地方负责。三是大大改善了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7.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关于农村养老,许多地区没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已建立的地区也存在很多缺陷,运行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所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体现出来。(一)老龄化加快。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据统计,2000年中国口农村8.33亿人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估计占7.36%,到2030年6.64亿农村人口中,65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7.39%为1.29亿。(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覆盖对象有缺陷。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1998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4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不到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0%.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三)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的功能被削弱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农村根深蒂固,家庭赡养一直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色的农业社会中,生产技术基本稳定,社会分工程度很低,“子承父业”高度概括了上下两代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稳定的世代交替,能在家庭内部自然的完成赡养老人的职能,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但是随着以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到来,这一自然稳定的关系就被打破了,“子承父业”不复存在,父子两代除了血缘关系和未成年时的抚养关系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关系。子女的劳动技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掌握,劳动机会要靠自己去争取,为此往往必须离开生养之地、离开父母。(四)农村养老难于完全依赖土地保障,但是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纯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2.9%。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来自转移性与财产性的收入约占纯收入的5.7%.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之养老更是奢望。有的农民已经摆脱土地的束缚,参与到现实的社会保障中。但是,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五)贫富差距逐年拉大,为今后的社会发展埋下了隐患。农村的发展一年不如一年,城市的发展却一年比一年好。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在出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后基本上是不闻不问。有项调查表明,进城务工者中有82.4%的单位不为其交纳养老保险,比“城里人”(46.1%)高出很多,由此表明,进城务工者在养老保险方面的整体水平很低。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力度应加大,应该维护社会公正,切实地保障农民权益。(六)资金筹集与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考虑到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老保险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2.关于筹集资金,许多贫困村民无法投保,而少数村、乡干部利用职权、巧立名目、利用公款为自己投保,养老保险成了这些人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影响了养老保险的运行和群众投保的积极性。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强制保险例如,不交纳保险金就不许领结婚证等等。3.筹集的养老保险金不能专款专用,少数地方以种种借口,擅自挪作他用,引起风险,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最终必将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4.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集体没有真正的负起责任来。5.基金的管理级别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形成因素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形成是多年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积淀的结果,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讲述其中的两个比较基本的因素。(一)农村经济落后是导致养老保险滞后的最基本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是第一产业,创造生产力的效果没有其他产业那么明显,所以国家对其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发展主要在农村,国家的管理可能会因管理层级太多而导致管理的失灵。所以,由于农业产业的弱势,在刚刚实行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国家就制定了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政策。(二)立法的滞后。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只有1992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法律做出调整。开展条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5]51号)中,明确规定了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条件。即:农民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基本原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障水平与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养老保险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形式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自我保障为主,集体(含乡镇企业、事业单位)调剂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主要特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明确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的责任,突出自我保障为主的原则,不给政府背包袱;二是实行储备积累,建立个人帐户,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于个人所有。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三是农村务农、经商等各类从业人员实行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便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四是采取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所决定的过渡时期的工作方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将逐步加大政府推动的力度,以体现社会保险的特性。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8.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的意义

它将极大地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心;它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从而有利于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它将有效化解一些农村集体组织无钱办事的困境,使它们能够集中有限财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从而形成文明的乡村风气与和睦的邻里、干群关系,有利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养老保险,是指以农村非城镇户籍的居民为保险对象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障水平与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养老保险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形式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自我保障为主,集体(含乡镇企业、事业单位)调剂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
现在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不是很高,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可以说是吸引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和运营的现实,不仅形成了过度分散管理带来的不合理管理费用和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投资形式单一,只是储蓄的形式,但是现在国家为了拉动内需,不断的下调利率,利率已经低于物价的上涨指数,实际上基金得不到增值反而是贬值,最终使养老保险基金“缩水”。基金由地市级统一管理,应该是更为合理的安排,建立合理的保险基金运行机制。
考虑到农村家庭收入的不平衡性,保险费的交纳标准实行高中低多档次。由于农民收入的灵活性多样性,很难进行考核和计量,而且农民收入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要到年底才进行结算,档次的划分不与农民的个人收入挂钩,而是以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为基数,并根据其变化加以调整,以保证养老保险费用分担的均衡和养老金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