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对美的探索

2024-05-05 15:53

1. 读《月亮与六便士》对美的探索

我妄图用曼妙或者精深的语言来表达我所看到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所呈现的美感,但这就像一场妄念,一开始就注定我做不到。
  
 
  
  
 我的语言是那样的暼脚、短促且粗俗,就像书中斯特罗伊夫画作的暼脚,也像书中斯特里兰德说的话那样,无法将他所经历的事件进行连贯的描述,有的只是用烂了的短语,和一些不太自然的表情辅助。当语言表达的情感不到位时,我只得借助一些有感情色彩的标点符号来表达自己!
  
 
  
  
 我并没有遣词造句的天赋,在表达这件事上从来笨拙,旁人听了我的描述怕是要用一双迷茫的眼睛望着我,然后脑子和眼球同时在不停的嘀溜滴溜转,来用力揣摩我要表达的意思。就像书中的作者在听斯特里兰德讲话时那样,要把他讲话里支离破碎的片段靠想象与猜测一点点连贯起来。
  
 
  
  
 当一个人能力不足时,是无法描述出眼中的世界的,以及自己内心的世界。无论内心受到怎样的震撼,奈何肚子里那点词汇有限,驾驭文字的能力尚缺,怎么也无法描述。要说那是一种无法言状的美,初级的美感是外表的美丽,是第一眼便能让你赏心悦目的,让你内心无比愉悦的。最高级的美,却是眼睛怎么也无法领略的,是第一眼看上去并不很美,却能在看过之后穿透过平平无奇或者充满奇异,甚至丑陋的外表的下,带给心灵一种震慑。那是一种照见灵魂的美,是最原始,充满无穷力量的美。
  
 
  
  
 只有真正具备鉴赏美的能力,敏感的捕捉到美,并透彻的理解它,并具有驾驭美的能力,才能将这美真实的呈现出来。对于语言的表达来说,你要真正理解这种事物,并且拥有驾驭文字的能力,才能让语言折射出它的大美。这需要不断的历练自我,去经历更多事情,脑子要不断思考总结,历经时间的锤炼,不断的练笔和积累,以求达到一种功德圆满的境界。
  
 
  
  
 初生的事物总是混沌的,要想从混沌的事物中汲取和雕刻出美来,必须超然物外,忽略身体和外在事物的束缚,这需要灵魂饱受折磨,在无数个饱受折磨的日夜中终于创造出美来。
  
 
  
  
 《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兰德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创造美的艺术家,他仿佛天生为美而生,为创造美终其一生消耗最后的生命,在吐出最后一缕微弱的浊气前,他在塔希提岛的种植园上,创作出一个足以惊世的骇作——他画在四面墙上的壁画,不经意来到屋子里的人好像突然闯入一个奇异的世界,仿佛身处在最原始的森林中,看见画的人心中立马涌起一种无以言状的情感,心中受到最强烈的撞击,犹如巨浪滔天激流勇进不断冲击胸口,直至嗓子眼。
  
 
  
  
 一个人仿佛目睹开天辟地时的场景一样——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图画里有着原始森林的面貌,每一种植物都有着呼之欲出的灵魂,靠近它又笼罩着一种神秘感,每一种植物都在守护一种秘密。图画里是葱葱郁郁色彩张狂的世界,同时又透着一种无尽的荒凉,只有一些赤裸光秃的原始人类在偌大的森林植被下徘徊,一种孤独感又如苍白空洞的空气一般笼罩着整幅图画。
  
 
  
  
 这幅壁画库特拉斯医生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大概是这样子的,充满了震撼和敬畏。只说大概,因为这是我在看到书中作者描述的库特先生看到这幅图画的感受,和他眼中的图画后,又徒增加一点自己的理解复述文字,这其中充满了自己的想象。
  
 
  
  
 我正在尝试驾驭一点美的能力,用我所喜欢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美感。我知道这无疑又是暼脚的。斯特里克兰德就像造物主一样,用一张造物主的大手创造出了最美最伟大的图画。通过这图画人们能照见自己,仿佛看见的灵魂,这令人恐怖不敢靠近,但却有一种摄魂的吸引力。这幅画有一种壮观的气势,让所有靠近它的人渺小又不值一提。
  
 
  
  
 事实上库特拉斯医生是少数几个能亲眼目睹这幅宏伟巨画的人。除了他的妻子塔拉或许还有他不谙世事的儿子。斯特里克兰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得了恐怖的麻风病,令外人不敢靠近,他们所居住的种植园因布满细菌和恶臭,已有几年没有人涉足。库特拉斯先生是除了他的妻子孩子唯一一个靠近的。而这所房子也在斯特里兰德死后,他的妻子塔拉遵从他的遗嘱一把火点燃烧了房子,房子和他所创作的巨画终是一起化为灰烬。
  
 
  
  
 人们只能偶然在听到这样骇人的听闻中,在充满了遗憾的叹息声中结束了谈话,或许还贯穿这无尽的想象。
  
 
  
  
 其实不管是这幅被毁去的画作还是斯特里兰德先生遗留下的画作,不管是看上去平平无奇不能称上杰作的作品,在人们深深的看向后,内心都会激起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感。这正是一种独特的美的表达带给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探究斯特里兰德美的作品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探究斯特里兰德先生本人。
  
 
  
  
 斯特里兰德先生最初看起来既平凡又无趣,“他只是一个诚实、忠厚、寡淡无味的普通男人”。这是在斯特里兰德先生还是证券经纪人,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时,给书中作者毛姆的最初印象。他或许有令人敬佩的品质,他或许是个诚实的证券人,令人尊敬的社会成员,但没有人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他的身上。斯特里兰德太太在介绍他时也说“他是个彻彻底底的俗人,你知道,他没有任何文学修养。”
  
 
  
  
 可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斯特里兰德先生却在四十岁的某一天,做出令人惊诧舌头的行为——他抛弃了她的妻子,只身一人来到法国巴黎——熟悉他的人以为他是另有新欢,惊诧他在过去相处的时光表现得一丝不漏,却不知道他是为了画画,这个答案更令人惊掉下巴,让斯特里兰德太太心生绝望——他在巴黎过着一种穷困潦倒的生活,只携带少数的银子住最粗陋肮脏的旅馆,他的灵魂却仿佛得到一种释放,他看起来像是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自我,一个全新的自我。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四十岁的人在人们这样的年纪都已经安于舒适,他却背井离乡,抛弃让他舒适的家乡环境,漂泊到异地去追求心中的理想世界,去追求梦想和美。在异国他乡,他过着一种穷困潦倒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迥然不同,他完全漠视着外在的物质世界,过着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给之后的他笼罩了一层精神的光芒。
  
 
  
  
 斯特里兰德先生在四十岁之前或许内心一直有创作的理想,只不过被现实的琐碎埋藏在心底的角落,但这种创作的欲望一直被埋藏在他心中,从未消失,甚至在悄然生长,直到某一刻这种欲望超过他内心所能承受的能力,几乎要呼之欲出。他仿佛被这种欲望扼住了喉咙,迫使他不得不走出舒适的家乡,去追寻一种精神世界。在他决定走出时,一个全新的自己已经生长出来了。
  
 
  
  
 斯特里兰德先生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的五官比寻常人大了一号,显得笨拙粗陋,鼻子硕大,眼睛较小,看上去有一种不协调感。他仍是看上去那样粗笨,但是你透过他的外表却能看见他一展无余的灵魂。他的脸上透出一种肉欲和粗犷的性感。还有他身上那种半人半兽的原始人的兽性正在无时不刻喷发出来。你看见他,仿佛看到的不是他的肉体,看到的是他横贯的灵魂。
  
 
  
  
 而他正在用力摆脱身体的束缚,他的灵魂在不断与身体拼搏,饱受煎熬。他在伦敦的时刻几乎都在忍饥挨饿,住着肮脏的房子,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为了生活,他也去想办法打零工,但只要赚够画画的钱,他就会义无反顾的离开工作地方投身到绘画创作中。这无疑又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表现。
  
 
  
  
 其实在人们眼里,对斯特里兰德的印象糟糕透了,他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平庸的绘画技巧笨拙的画家。他无视他人的感受,无视身边的环境,到了一种冷酷的地步。他画的画给人一种很笨拙的感觉,人们看不懂他的画,只觉得怪异。他没有卖过一幅画,却从没停止创作的脚步。他漠视他人的感受,因为他对自己也毫不在乎。
  
 
  
  
 其实他才是伟大的艺术家。我想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从不是绘画技巧多么的好,而是他所呈现的伟大人格,还有经过他伟大人格锤炼的灵魂。他的绘画技巧或许拙劣,但是他的灵魂却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一种无法撼动的力量美。而他在后来恶劣的环境锤炼中,在他不断追求绝对的精神世界中,在他不断追求美的本我中,在他不断用经过锤炼的画笔表达他内心纯粹的精神世界,当他的外在与内在浑然一体,全然摆脱外在束缚,在他创作出那幅巨作时,他的画笔已与内心都精神世界浑然一体,展示出他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全部展望。人们能从他的画作中窥探到一种力量,仿佛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斯特里兰德才是大美的化身。所以他能创造美。
  
 
  
  
 斯特罗伊夫也是一个美的人,他是矮胖的身材,他有着浑圆的脸和浑圆的眼睛,光秃的脑袋,隆起的肚子,看上去就像一个发了横财的商人。他的外形和他的滑稽可笑的行为永远与他的内心世界不相衬。他是极其热爱着美的事物和美的人,对美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尤其珍爱美。他对美有着最真的鉴赏力,有着最敏锐的洞察力,他是第一个发现斯特里兰德的美,在最早的时候人们普遍不认同斯特里兰德的时候他固执的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事实证明他是有独特眼光的,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他的内心世界是极美的,因为他是极其善良的,在面对斯特里兰德无情地打压时,他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原谅,舔着脸来找斯特里兰德和好。斯特里兰德病重险些要命,是他放下脸面求着斯特里兰德养好身体,在斯特里兰德的无情打压下,耗费巨大的辛苦只求照顾好他。
  
 在妻子出轨斯特里兰德后,无底限的去对妻子好,在妻子因斯特里兰德死后,在看到斯特里兰德为妻子所画的裸体画后,经历了巨大的心理折磨,因为那是一幅伟大的震撼人心的画作,他选择了原谅斯特里兰德,并且真正的对他保持敬畏之心。
  
 
  
  
 斯特罗伊夫内心的美丽无疑是与他的外表形成一种反差和矛盾的,书中描述“他怀揣着罗密欧的激情,却被上天赋予托比.贝尔契爵士的身材;他生性善良、慷慨,却不停地落人笑柄;他打心眼热爱美的事物,笔下却只能创造庸俗之作;他感情细腻,举止却十分粗俗;他处理人事物富于谋略,却把自己的事物搞得糟糕透顶。大自然在创造他时,这么多相斥的特质杂糅于一身,让他独自面对这个冷酷的令他困惑的世界,这个玩笑未免开得太过残忍。”
  
 
  
  
 但是美的事物正是有这样一种特质——大丑而大美。它并不纯美,而是在美的事物中插入一些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犹如小丑闯入和谐的世界,反而使得美有一种犀利感。
  
 
  
  
 书中作者毛姆更是这样一种创造美的人,他将理想裸露在现实前的美感用语言不遗余力的表达出来,将斯特里兰德先生的美以及他所创造的美都呈现在读者面前,将斯特里罗伊夫这种小人物的美以及其他人物的美,通过人物特征外貌以及事件的描写,就这样一览无余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震撼他的文字,折服于文字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在后来的百余年中毛姆所创作的《月亮与六便士》受到无数人的追捧。《月亮与六便士》讨论的是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是物质与内在的问题,肉体与灵魂的问题。也探究了艺术与本质的问题,他引发人们对心灵的思考和灵魂的追溯,他更多呈现的是却是一种美——人们对美的追溯。
  
 
  
  
 我震撼于毛姆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他讲斯特里兰德的故事,是在通过这样的故事揭示美。毛姆对人性和美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在写人物活动时总能剖析出那样真的美来。
  
 
  
  
 书里所有描述人物的语言和画面,都是毛姆捕捉到并加以二次创作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何你把美世上最宝贵的东西——视同岸边的沙石,能被一个心不在焉的路人轻易的捡拾起来?美是奇异而美妙的事物,艺术家必须通过灵魂的折磨,才能从混沌的世界把它诠释出来。每被诠释出来以后以后,他并不打算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要想认出他这个人必须体验艺术家所做的冒险。他唱出来的是美丽的旋律,但你若想在心中重听一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敏锐的感知力以及想象力。”
  
 
  
  
 还有这样一段话“这样让我终于明白一个事实:人们动辄谈论美,但其实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美,这个词被滥用已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已有数不清的琐屑事物,被冠以美的称号,剥夺了这个词原本高尚的意义。人们对于一件衣服、一条狗、一篇布道词都以美来称赞颂,因而当他们面对真正的美时,反倒是辨识不出来了。他们用虚假的夸大来掩饰自己毫无价值的思想,这令他们的感受力变得异常迟钝。
  
 
  
  
 就像一个佯装能通灵的假先知一样,他们也失去了用得过滥的权利。但是斯特罗伊夫这个本性难移的傻瓜却对美有着诚挚的爱和理解力,正如他的灵魂一样,在他眼里美等同于最虔诚信徒心中的上帝,一旦让他遇到真正的美,他必定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不禁让人深深的思索什么是美,如何才能懂得美——然而这才是毛姆洞察美后展现出关于美最透彻的文字,引领人们去领略美,探究真正的美。
  
 
  
  
 读了本书,我对美有一种更深的困惑和更深层次的领略感,这两种并存在我的胸中不断激荡。毫无疑问,美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只是我们大多数的人灵魂都被束缚。现实的世界不断掩埋着灵魂的美感,有多少人又能像斯特里兰德一样挣脱灵魂的束缚,真正活出并创造出生活的美感。
  
 
  
  
 我感到我自己仍然被外在的物质无形的捆绑着,我仍然贪恋人世间的美好舒适,也对外在的肉体有所纠结,影响了我对美的追寻。当我无法超然物外时,我始终无法找到一个真正的本我,而真我即是美的。
  
 
  
  
 我还需要灵魂的不断锤炼,经历让我看清自我。每个人都有需要表达的符号,我表达的符号即是文字,我相信文字是可以表达出美的,只是在这美还不够震撼时,自己理解和表达能力尚缺时,大多数人是无法领略的。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引领我们去探究美,作者用叩击灵魂的文字让我们产生对美的思考。无论如何,追寻美始终是人生的真谛。

读《月亮与六便士》对美的探索

2. 《月亮与六便士》:做月亮的追逐者

     
                                          
 月亮是圆的,便士也是圆的,同样都闪闪发光
  
  
 他们一个代表着理想,就像月亮一样高不可及
  
 一个代表着现实,生活中六便士可以买来柴米油盐,让人能体面生活下去
  
 《月亮与六便士》讲的就是查理斯.思特理克兰德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取舍。
  
  思特理克兰德本是英国一个颇有成就的证券经纪人,有妻有儿,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继续这么按部就班生活下去,他可能会和大部分的人一样,安享晚年,但也因此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自己的名字罢了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他40岁那年,也就是与他的妻子婚后的第十七个年头
  
 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去到法国巴黎,一个绝对陌生的地方,开始他的画画生涯
  
 这于大多数人来讲是多么不可思议吧,就和当初任正非40多岁出来创办华为一样,他的这一举动在所有人看来是疯狂之举,甚至被妻子误以为他和别的女人跑了
  
  然而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么做了,全然不顾其他人的看法,只是一往无前的走在自己艺术创作的大路上
  
 从此之后他便开始了跌沛流离的生活,也是从此刻开始,他打开了自己与艺术的大门。
  
 于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斯特里克兰德的性格
  
 书中所述他全然不在乎外界的舒适度,也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甚至当他占有了当初救济自己的朋友诗特略夫的妻子,他也不觉得有一点儿羞耻,甚至还嘲笑诗特略夫是个懦夫
  
 在他最无助,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一个人躺在漆黑冰冷的房间里,病魔缠身,这个时候诗特略夫救了他,还说服妻子把他领进自己的房子,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照顾他,甚至把自己的画室让给他
  
 然而事后他不仅不懂感恩,还霸占了诗特略夫的妻子,并且没有一点愧疚感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是一个独立的人一样,周围与他都毫不相干,这是让我无法理解的,也是我无法接受的
  
  我想若不是他还要生活下去的话,还需要吃喝拉撒的话,甚至都不会与周围的人打交道吧,或许也正式因为他这种性格,才让他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吧。
  
 当然作为一个后来举世闻名的画家,除了性格上的孤僻,怪异之外,也有他的特别之处
  
  思特理克兰德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
  
       “过去的事我已经不再回想了,我要抓住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永恒的”
  
 这是在他抛弃自己的妻子后说过的话,当他的妻子派信使去问思特理克兰德就这样离去是否内疚,已及他是否愿意回去的时候,他说出了这句话,也正是这句话,显示出他对于追求自己画画理想的坚定
  
  这句话很明显的展现了他的理智的一面,虽然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现实就是如此,但很少有人能够如此理智的平静的对待自己的过去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复再来,却还是在心中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这个世界是残酷的,我们生来就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我们死后也不知道会去往何方,我们必须向生活低下头颅,体味孤独的真谛
  
 但之于理想,勇敢的追逐未尝不是一种选择,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思特理克兰得用他的人生向我们诠释了追逐理想的意义,理想虽如月亮一般高悬天空,但也并非遥不可及
  
  失去金钱并不可怕,就怕丧失信仰。失去房产并不可怕,就怕丧失意向,失去名誉并不可怕,就怕丧失希望
  
 思特理克兰德在抛家弃子之后,金钱,房产,甚至声誉等等一切都失去了,但他有比这更加宝贵的东西没有失去,那就是信仰
  
 便士或许能带来暂时的安稳,但是不能成为精神上的支柱,月亮虽然遥远,但她的光亮能引导我们,照亮前行的路,愿你我都能成为追逐月亮的思特理克兰德,成为最好的自己!

3. 《月亮与六便士》|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月亮

前言:  
  
 
  
                                          
 在高中时,这本书和这句话突然在一个时间段甚为流行,起初因为 求异心理 ,想着那么多人都看,我就不是很想去看了。而后,机缘巧合地,这本书被放在了同桌的桌上,知道了这本书的全名。
  
  
 书名很美,一看到书名,就仿佛看到,一轮明亮的月亮在夜晚悬挂于天空以及被皎洁的月光照耀的闪闪发光的便士。
  
 我不否认这本书的书名比较吸引我,但月亮和六便士,像是两个怎么也拉扯不到一起的东西,除了它俩都是圆的,并没有什么牵扯了。并且在书中甚至没有提到过一次的月亮和六便士,但也许你看了本文后就能找到也说不定。
  
 
  
  
   书名由来:  
  
  
 绝大多数人的观点是, 月亮是代表了梦想、美好的精神追求,而六便士则是世俗与物质的的代名词,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根据毛姆的用意,月亮和六便士更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梦想与现实的针锋相对。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译者傅惟慈老师在序言里的最后一段提到过:
  
 译者序随后又提到:“但笔者的一位海外好友——也是一位毛姆研究者——有一次写信来却提出一个 鲜为人知 的解释。
  
 他在信中说:‘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利普·嘉里)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
  
 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   毛姆本人对此没有具体的说明,按自己的理解也没有什么不妥。
  
 
  
  
   作者介绍:  
  
  
 毛姆(1874-1965)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874年出生于巴黎,不到10岁成为孤儿,童年的经历给其后期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毛姆一生作品很多,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人类枷锁》,短篇小说集《叶之震颤》《木麻黄树》等是它的代表作,它是20世纪上半叶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却也让他变得坚强和富有同情心。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后创作的多篇著作中无不透露出对人生、艺术、信仰的深刻剖析。
  
 
  
  
   本书的背景:  
  
  
 1919年,世界文坛诞生了一部光彩夺目的经典之作——《月亮与六便士》。这部作品首先在英国与读者见面,然而当时的英国人并未领略到作品的伟大之处,刚刚上市,即遭到了媒体的一片嘲讽和市场的冷漠对待。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在英国惨遭滑铁卢的《月亮与六便士》却在美国于同年7月出版后大受追捧,首印5000册很快就销售一空,截至年底,销量攀升到了近10万册,继而它的作者毛姆拥有了成功的剧作家的身份,又获得了畅销小说家的头衔。
  
 而且,到现在这本书的争议也略大,因为其主人公身上所具备的极其矛盾的人性特点,对画画艺术的热忱和对妻子阿美和对施特略夫太太勃朗什的冷漠与绝情,道德意识的混乱与艺术追求的清晰,就像文中“我”所提到的,“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人物——高更: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他的绘画,初期受印象派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明丽色彩的装饰性。他到法国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岛——布尔塔纽,与贝纳、塞柳司尔等先知派画家一起作画,成为这个“综合主义”绘画团体的中心人物。他也到过法国南部的阿尔,与梵高共同生活两个月,但却导致梵高割耳的悲剧。1903年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
  
 《月亮与六便士》的素材取自高更,他便是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高更一生坎坷贫困,在励志从事绘画之前也是做过经纪人,后来高更也到了塔西提岛并葬生于此,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
  
 但除了生活的大致轮廓外,毛姆创造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物。这篇小说是毛姆在游经塔希提岛后,回到欧洲后写成的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故事梗概:  
  
  
 一位四十岁才学习绘画的证券经纪人,放弃优裕的生活,疯狂迷恋上了绘画。 为了追求艺术理想,他饱尝贫穷与饥饿的煎熬,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最终遁迹与世隔绝的塔西提岛,成为一个自成一格的画家。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 小说中的“我”是一名作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一家。思特里克兰德是伦敦的一名证券经纪人,拥有不错的收入、漂亮的妻子和健康快乐的孩子,在外人眼里这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按常理,思特里克兰德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与平静。 然而,在他和妻子结婚的第十七个年头,思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地离开伦敦,去往巴黎寻找自己的“艺术”。 “我”受思特里克兰德夫人之托,前往巴黎寻找思特里克兰德,却发现他坚持创作艺术的决心不可动摇。而思特里克兰德夫人之后也找到了谋生的技能。
  
 思特里克兰德没有绘画基础,画画只是他的兴趣爱好。在外人眼里,他无疑已经疯了,生活日益窘迫,甚至有几次险些死于饥机饿和疾病。在很多人看来,他画的画根本谈不上任何艺术性,但是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无悔地为之奋斗,慢慢地他得到了认可。思特里克兰德一直都在流浪,最终来到了塔希提岛,与当地的土著姑娘爱塔成婚。此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满足,有一个爱他的土著妻子,不愁吃穿,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作画。
  
 然而,不久他便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的双目失明了。深爱他的爱塔对他不离不弃,一直精心地照料他,直到他完成了最后的巨型壁画,全身溃烂而死。然而,他最后的佳作未能流传下来,他的妻子爱塔遵照其临终嘱托,将画满壁画的房子付之一炬,从此这幅旷世巨作俨然化为灰熔。
  
 
  
  
   推崇本书的地方:  
  
  
  追逐月亮的勇气以及对人性的认识。 
  
 1.追逐月亮。
  
  勇气与信念。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选择了月亮。文中提到,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名字如雷贯耳的原因,主要是取决于世人大多数都认可他的神话传说。人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在有着着个贤惠的夫人甚至儿女双全的情况下却毅然决然地奔赴巴黎,开启他的理想征途。无疑他的经历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因为很少人能够做到像他这般决绝,特别是到了他这个年纪,很多人迫于世俗的压力和诱惑,不可避免地屈服于物质生活。
  
 结合现实来说,很多人到了四十岁的人就已经基本上没了很大的追求,有的甚至开始沉迷于舒适的生活沟槽,开始甘于平庸,他们与自己和解了。又或者可以说是,他们认命了。当初的梦想与追求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搁浅在记忆深处,从当初的我命由我变成了听天由命。
  
 而思特里克兰德到了40岁却说,
  
  热忱与纯粹。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思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的纯粹,除了他的梦想,他可以将任何人、任何世俗规范视为无物。他追求艺术的至高至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世人的追捧与崇尚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 ,他想要的是艺术,纯粹的艺术 。 
  
 2.对人性的认识。
  
  欲望。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随着欲望伴着灵魂而产生,衍生出了必要的的需求。
  
 根据 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 ,理论有着六个阶段,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以及更高需求。
  
 可以将这多个阶段笼统地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本的需求,另一类是成长需求。 只有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会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自然,思特里克兰德还在伦敦时的日子是完全满足了他的基本需求的,可是他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抑或是更高需求一直在被世俗规范这座大山所压迫着,压迫了整整四十年。正所谓,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他和妻子结婚的第十七个年头,思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地离开伦敦,去往巴黎寻找自己的“月亮”。
  
  灵魂。 宽阔的大海总是波澜不惊,总是保持沉默寂静地流淌,面对如此的静谧,会让人由心底产生一种焦虑。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焦虑,是什么?这种一直堆积在心头、得不到排遣、仿佛缺少了些东西的感觉是什么?这种在灵魂深处躁动的,使你更渴望惊险刺激的探索冒险,使你惊恐平淡宁静的生活方式,这是你的欲望。
  
 在超脱世俗,追求纯粹的理想这一点上来看,思特里克兰德是非常成功的。他是个人,该有的欲望一样不少,甚至他比我们多了更高的自我追求。在去巴黎之后,他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了。
  
 但是,他丝毫不介意,因为他要的是更高的需求,基本的需要拮据不会影响到他对月亮的追求。
  
  思特里克兰德注定在灵魂的召唤下,在驱之不散的自我实现意识的驱使下,在追求美的诱惑下,冲出世俗的樊篱,走向了艺术的至境。 他的灵魂隐藏着无所畏惧的魄力,最终他实现了灵魂的自由。
  
 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 你灵魂的欲望,是你命运的先知。 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怕后悔,不留遗憾,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才算活得有意义。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
  
   
    
  
   不推崇的地方:  
  
  
 仇(厌)女心态、无视责任的利己主义。
  
  第一点,仇女心态。 书中较为明显的对女性的丑化实在让我不敢恭维,在文中的描写,因为他的理想而被抛弃的阿美是虚伪且自命清高的,因他而失去美满家庭而且后来草酸自杀的勃朗什是愚蠢且作茧自缚的,甚至在后期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他的爱塔只是为他提供“饭票”的保姆。笔下的女子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于文中,反复轻贱女性的地位,类似于“她们的脑子里除了爱情没有别的东西了”“女人小肚鸡肠,物质的东西充斥着他们的大脑”这样的语句。
  
  换个角度来看, 斯特里克兰德除了是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更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渣男。并且,文中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外貌描写是比较邋遢猥琐的,然而却有一波一波的良家女子向他投怀送抱,就这一点跟网络上的一些杰克苏小说有的一比。 
  
 恕我肤浅,我看到“工具”“需要”等字眼一直有种隐隐约约不舒服的感觉。当然,我不喜欢男主人公的这部分所作所为,不能代表我不喜欢这部作品。不过,毛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 “令人讨厌、却又伟大的艺术家” ,无疑这个作品是出色的。
  
  第二点,无视责任的利己主义。 不是所有的道德都合乎常理且应该被遵守,就像以前封建社会的陋习,裹脚这种恶臭的习俗当然要被掘弃,但人类的基本同理心应该要遵守。思特里克兰德已逾不惑却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追逐月亮是值得敬佩的, 但是前提是不要以别人的六便士作为代价 ,这与我的价值观不太相符。
  
 文中在思特里克兰德贫困潦倒、饥寒交迫、重病缠身之际,一位资质平庸却有洞见的艺术家施特略夫救了他。对他的救助相当于是给了他一条命,然而因为他的到来却将原本温馨和谐的美好生活变的支离破碎。他鸠占鹊巢、恩将仇报,间接性的导致勃朗什死亡,而他却没有任何忏悔,简直是 农夫与蛇的翻版 。
  
 他的绘画作品之所以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方面是世人对他个性的诟病,另一方面也是处于对他悲惨命运的怜悯。 都不谈他个性的问题了,从另一面来讲,他的悲惨命运是他自己造成的,当然他也不后悔, 寻求艺术的火种的路途上势必会牺牲一些东西的。 他在没有成为画家之前只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人,不是什么伟人。与普罗米修斯相较。伟大的抗争者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不惜承受众神之父宙斯的残忍惩罚,偷取火种带到人间。
  
 斯特里克兰德他也愿意牺牲,不过他更甚,他为了带来艺术的火种,不仅将自己变成燃料,还像个贪婪的魔鬼吸取他人的一切当作氧气燃烧殆尽。
  
 
  
  
   思考: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理,对于追求月亮还是六便士,一千个人都有一千个不同的观点。
  
 用毛姆文中“我”所思来讲,这得取决于这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了。
  
  有人愿意去捡地上的六便士,过着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生活,也有人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为天上的月亮而神魂颠倒,愿意牺牲一切孜孜不倦地寻找一个或许难以到达地神庙。 
  
 或许,说不定,六便士和月亮我们都能拥有呢。
  
 
  
  
   结语:  
  
  
  除了月亮与六便士之争,我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是看客——“我”的存在。 作为看客的“我”基本上算是将思特里克兰德奔赴艺术的道路上的经历了解的清清楚楚了,一直在尝试较深的人性解读。
  
 “我”一直站在上帝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这种广阔的生命视角,更直观的表达作者观点—— 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本书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展现的极为精彩。
  
 以上是我的书籍分享和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或者各抒己见。

《月亮与六便士》|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月亮

4. 《月亮和六便士》之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讲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为了画画,放弃了原本优越的生活,抛家弃子,独自前去巴黎学习绘画。他住在肮脏破败的小旅馆,连续几个月一天只能喝一杯牛奶和吃一片面包。外人都误以为他是个疯子他生前一直不被人理解,画作被人认为是垃圾,等到他患麻风病死在岛上时,他终于被承认是个天才。据说他的原型是凡高。
  
 斯特里克兰原先是个股票经济人,在去巴黎之前,他已经40岁了,家里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一对可爱的儿女。在外人眼中,他们是非常辛福的一家。按照预想:他会和自己的妻子看着自己的小孩生儿育女,安安稳稳地活着,直到老去。但在某一天的早晨,他留下了一封信。
  
 最开始大家都猜测他是跟一个女人私奔到巴黎。他的妻子说只要他肯回来,他会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仍像以前一样生活。但等到他的妻子知道他是因为画画而抛弃她的。她说道:“我恨他,我永远不会原谅他”。
  
 在斯特里克兰妻子的眼里,如果他是因为女人抛弃她,那么等他累了,他还会回到她的身边,但如果他是因为画画而离开家,那么他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他的妻子大概知道,斯特里克兰心中的那股力量是能够克服一切障碍的。
  
 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能理解一个4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为了所谓的心中的召唤,就抛弃家庭,放弃工作义无反顾地追求一个看不到的未来。在斯特里克兰那个看似草率的决定后面,是我们多少人不敢迈出的一步。
  
 一直以来,我认为中年人好像身上只剩下了责任,那些热情应该早已远去了吧。说来惭愧,我到现在都不了解我的父亲,似乎父亲没有理想。他的责任就是养育他的儿女,照顾好他的父母。甚至年轻人的一代身上也没有斯特里克兰那种勇气。毕竟我们在做一个决定之前,总会瞻前顾后。我们会考虑现实的障碍如家境不允许、时间不够等,也会担心失败的结果。
  
 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很少有人能够不计结果去做一件事情的。毕竟有谁会真的不在意自己拼尽全力的事情呢?有多少人向往着诗歌远方,最后却选择了眼前的苟且。也许,这就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大的群体里,很少能够有人做事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也许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斯特里克兰就是这么自私,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不在意别人说他抛家弃子,也不在乎人家对他作品的评价。
  
 尼采也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多少人能够真的不为外界左右呢?大到结婚这件事,多少人在面对别人以的各种催婚理由时选择了妥协。可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小到买衣服这种事,你看到一件自己很喜欢的裙子,只因为朋友说了一句“不太好看”,然后选择了一件朋友觉得很好看,而自己却觉得很一般的裙子呢?毕竟,随心所欲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在你处于一个群体时,如果你显得很另类。那么将会有无数声音想要将你扯回来。你会受到中伤。可是亲爱的不要太在意,那些恶言恶语如果我们不在意的话,还有什么能伤害到我们吗?怕就怕听多了太多流言蜚语,我们忘记了初心。
  
 斯特里克兰独自在巴黎,没有人理解他,他的画作白送给人家,别人都嫌弃占地方。为了解决生计和买颜料的钱,他干过许多杂活。但仍是入不敷出。有一次他一个人在旅馆病得很严重,差点一命呜呼。他也曾几个月流落街头,。最后甚至得了麻风病孤独地死在小岛上。在他生前,他的画作一直被人认为是垃圾,自己也被人认为是疯子。
  
 斯特里克兰不是一个殉道士,他只是做了真正的自己。和绝大多数普通人不同,他将别人压在内心的理想释放出来,并一直为之坚持。为了心中的月亮,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六便士。

5. 月亮一直都在——《月亮与六便士》

题记——缘起电视节目“一本好书”的第一期,通过舞台剧形式的演绎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施特洛夫的心理变化等等……
  
 卢梭将自由分为天然的、社会的和道德的三种类型,“唯有道德的自由才能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斯特里克兰德的逃离只是遵从了内心的法律,他最终获得了自由。
  
 斯特里克兰德是自私的,是无情的,但也就是这种极端的方式,往往能够拨开遮蔽月亮的黑云,告诉每个人—— 月亮一直都在 。
  
 
  
                                          
 以下为书摘:
  
 “这始终是他挥之不去的幻想,这幻想让他目眩,看不见真相;尽管真相残酷,他却依然用幻想的目光凝望着自己的意大利:浪漫的侠盗,美丽的废墟。他画的是他的理想,尽管贫乏、平庸、陈旧,但终究是理想;这就赋予了他一种独特的魅力。”——《月亮与六便士》第十八章
  
 “你认为美——这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会像沙滩上的卵石,一个漫不经心的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到?美是美妙,是奇异,艺术家唯有通过灵魂的煎熬,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美。而当美出现,它并非为了让每个人都认出它自己。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和艺术家一样的奇异之旅。这是一支他唱给你的旋律,要想再次用心聆听,就需要智慧、感觉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月亮与六便士》第十九章
  
 “女人心中的爱,往往只是亲昵和安慰,大多数女人都是这种反应。这是一种被动的感情,能够被任何一个人激起,就像藤蔓可以攀爬在任何一棵树上;当一个姑娘嫁给随便哪个男人,总相信日久生情,世俗之见,如此牢固。说到底,这种感情不过是衣食无虞的满足,财产殷实的骄傲,受人爱慕的愉悦,以及家庭圆满的得意;女人赋予这种感情精神层面的价值,只是出于一种无伤大雅的虚荣。但这种感情,在面对激情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月亮与六便士》第三十章
  
 这句话颇有感触
  虽然《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于1919年,但是借由”我“之口却道出了很多在现世中仍然适用的道理。空间、朋友圈等等社交平台的出现成为了塑造自身”人设“的方式,”朋友圈先吃“、”点赞之交“、”打卡青年“等词汇的新起都在表达着——一个人只让你看到他希望别人接受的那一面。生活已经够艰苦了,何必再劳烦朋友圈中的朋友呢?
  
 
  
  
 ”我们每个人都孤独地生活在世界上。谁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凭一些符号与人交流,但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所以它们的意义模糊不定。我们可怜地想把心灵的珍宝传递给别人,但他们却无力接受,因此我们只能踽踽独行,虽然紧挨着,却并不真正在一起,既无法了解别人,也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们就像身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人,对他们的语言知之甚少,想表达那些美妙而深刻的事物,只能局限于会话指南上一点平庸的词句。我们的大脑充满了奇想,却只会说‘花匠的姑姑有把雨伞在屋里’。“——《月亮与六便士》第四十二章
  
 ”我觉得,有些人,并未生在他们的理想之所。机缘将他们偶然抛入某种环境,他们却始终对心中的故土满怀乡愁;这故乡在哪里,他们并不知道。在他们的出生地,他们是异乡人,从童年时代就熟悉的林荫小巷,或者曾经玩耍过的拥挤街道,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驿站。他们仿佛身处异地,举目无亲,孤身一人。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才让他们远走他乡,去寻找属于他们的永恒居所。或许,某种根深蒂固的返祖现象,让这些游子再次回到他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来到某个地方,他会神秘地感觉,这正是他始终怀想的栖身之所。这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他会在这从未见过的场景中,在他从不认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就好像他生来就熟悉这一切。在这里,他终于有了着落。“——《月亮与六便士》第五十章
  
 ”“我以为,一个人因为看到另一种生活更有意义,只经过片刻思索就抛弃大好前程,这才需要足够的个性。勇敢走出这一步,绝不后悔,这才真有个性。——《月亮与六便士》第五十章
  
 ”一个人要是为情所困,就会对世界上的一切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就像被囚禁在小船上摇桨的奴隶,身不由己。攫住斯特里克兰的那种激情,正如爱情一样蛮横,让他迫不得已。“——《月亮与六便士》第五十四章
  
 
  
  
 文末
  或许黄明雨:”人心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肉体的枷锁之中“能带给你些许感触
  
 2019年的第一本书,希望你也爱看书
  
 by Ryan

月亮一直都在——《月亮与六便士》

6. 《月亮与六便士》

初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触的句子
  
 1. 每天做两件自己讨厌的事,对灵魂是有好处的。
  
 2. 那时候我尚未明白人性是多么的悖谬,我还不知道真挚诚恳底下也许埋藏着矫揉造作,高风亮节背后可能隐匿着卑鄙无耻,也不知道无奈恶棍心里或许存留着良善之意。
  
 3.假如有人掉进水里,那么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劲也好,都是无关紧要的:他要么挣扎着爬起来,要么就被淹死
  
 4. 只有诗人或圣徒才会坚定不移地相信,在沥青路上浇水能种出百合花来
  
 5.幸福偶尔会使人高尚,但至于痛苦,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使人卑鄙和恶毒
  
 6.爱需要有自甘示弱的姿态,有保护对方的意愿,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有取悦别人的心理——总而言之,爱也需要矜持
  
 7. 世道艰难,人心险恶。我们不知道自己何以会来到人世,也不知道死后将去往何方。我们必须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以免引起命运女神的注意
  
 8.他们的愚昧比我们的学识更为可贵。让我们学会沉默,安于仅可容身的小角落,像他们那样驯服而温和吧。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9.人们用美好来形容裙子、小狗和布道,当遇到真正的美时,他们却又认不出来
  
 10. 也许在潜意识里,我们很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看法左右别人的行为,因而会憎恨那些不受我们影响的人
  
 11. 你在生活中的一切都跟别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试图只为你自己,只靠你自己而生活是很荒唐的事情。你迟早会生病、疲倦和变老,到时你会爬着回去求别人帮忙。你内心将会渴望得到安慰和同情,到时你不会感到惭愧吗?你内心深处的人性迟早会渴望正常的人际关系
  
 12.在社交场合中,他只会让你看到他的表面,那是他愿意给世人看到的;你若想真正了解他,便只能借鉴那些他无意间做出的细微动作,以及他不自觉地流露的转瞬即逝的表情
  
 13. 有时候人们戴的面具太过完美,日久天长之后,他们也就真的变成他们假扮的那个人
  
 14. 每个人在世上都是孤独的
  
 15. 那就像大家兴高采烈地对着小丑的表演哈哈大笑,尽管他的脸上挂着微笑,尽管他的言语十分滑稽,你却在他眼里看到了悲伤,因为观众的笑声越是响亮,他就越觉得自己很孤单
  
 16. 我总觉得有些人没有出生在正确的地方。偶然的命运将他们丢到特定的环境里,但他们总是对某个不知在何处的家乡念念不忘。他们是生身之地的过客,从孩提时代就熟悉的林荫小径,或曾在其中玩耍过的热闹街道,都无非是人生路上的驿站
  
 17. 我觉得人光有脑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性格
  
 读后
  
 只阅读过一遍的人,感受相对浅薄,读多遍后再更
  
 有的人低头于现实的六便士,过着世俗的生活,过着别人称赞的美好生活,自己也享受当下的他人给予的夸赞(更多是虚荣心作祟吧);但从未停下来抬头看看星空中的月亮,既自己心里最初的声音,最初的梦想。而有的人呢,空有理想,却没有付诸于行动,最终因为现实种种而放弃了心中的理想,既向“六便士”低头的人。我想这是生活常态吧,我想生活后者多余前者吧,我想能真的放下“六便士”,义无反顾的追逐“月亮”的人世少数吧,而两者兼顾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吧。
  
 主角斯特里克应该让多数读者又爱又恨吧!我在阅读过程中也是这种情绪。他在巴黎对斯特洛夫夫妇的行为及态度,其实到读完本书都是无法理解的。他自私、不会感恩,真正的活于自己的世界。而对于斯特洛夫先生的一生其实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他真的是可怜的、可悲的、可爱的、可敬的、善良的。他对于爱情的忠贞和执着让我敬佩的同时,也让我无法理解,无法得知他对于布兰琪到底是怎样的情感,布兰琪带给他的那些伤害之后,他仍然深爱着她,在布兰琪离世前,他的人生还是以她为主,为了她,他可以放弃一切。但布兰琪也是可悲的,她敢爱敢恨敢做,但最终以悲剧收尾。书中没有写斯特洛夫后来到底怎样了,但我从心里期盼他的后半生是真的为自己而活的,是幸福的。
  
 而斯特里克,作为他所处的社会角色(丈夫、父亲、朋友、情人)他是不合格的,而作为他自己,他是让我羡慕的。他可以如此专注于自己的梦想,并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放弃舒适圈的生活,从未放弃他的“月亮”,知道快要死去也在完成自己心中没有完成的那个梦想。而现实中,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样呢,所幸他所遭遇和经历的一切完成了他的理想,后来成为一代名师。第一遍初步阅读,觉得这种坚持不懈、不放弃、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去学习的,但是这种摒弃一切,不管任何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行为其实有待思考吧。

7. 《月亮与六便士》—追月亮的人

      他是个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收入不薄,在伦敦西区有一幢漂亮的房子,一位美丽温柔贤惠的妻子,两个优秀的孩子,和睦的家庭,白开水的生活,他寡言且略无趣。如查尔斯般的人在我们周围很常见,或许我们本身就是查尔斯。可你能想象这个人有一天突然抛下所有孑然一人跑去巴黎画画?我们很难想象,但毛姆的书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尔斯却这样做了。
  
  
        满地的六便士,他却看像了月亮。六便士在英国是价值最低的钱币,象征着现实与卑微,而月亮是洁净而崇高的,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象征着理想。然而他就是这样放弃了他所有的六便士,义无反顾的追寻着月亮。如果读者以为这只是一场一名成功人士追求理想的励志鸡汤那就大错特错了,毛姆不会那么天真,尤其是张爱玲喜欢的毛姆。
  
       查尔斯面对小说主人公“我”关于为什么一定要画画的回答是“我必须要画画,像溺了水的人必须要抓住一根稻草一样。”或许这句话就能看出查尔斯与别人的不一样,在于他看来,画画并非他的一项选择,而是他非做不可不做会死的一件事,他就是这么执着的画画于是自私残忍的抛弃了妻子、孩子、工作,甚至走之前把家里剩的所有钱都带走了。说起来的确残酷。
  
       人之于社会是各种身份的综合体,查尔斯选择画画之前也有很多身份,一位事业还算成功的中年男人,丈夫,父亲,朋友,然而人拥有的身份越多,也便意味着要有更多的顾虑,需要献出的自由越多,人在社会上生活需要这些身份,然而这些身份需要道德法律的约束,我理解为人投身于社会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以献祭自由为代价的。直到查尔斯发现他无法控制的梦想时,他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都是成功的,然而他最终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负心汉王八蛋,不过他不在乎,因为他已经彻底抛弃这些身份了。
  
       正如书中所说,别人都在做加法,他在做减法。抛弃了这些身份的查尔斯更像个原始人,不会再在意任何人的看法,也不经营任何一段关系成为了大多数人眼里的讨厌鬼。他专心画画,生活穷困潦倒,很多时候都在饥饿中度过,他与人交流言语极其刻薄,自私。做了很多工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买颜料画纸,挨不过去的时候也理直气壮的身边的人要钱。
  
        文中的胖子施特略夫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一个长相极其普通的三流画家,对妻子爱不释手奴颜婢膝,在朋友圈里长期扮演一个小丑的角色,一个毫无底线的老好人,因为那些嘲笑他的朋友找他借钱他还是会能帮就帮。然而这么一个平庸的人却又极其不平庸的一面,他的眼光非常好,在查尔斯还是个穷困潦倒谁都瞧不起的画家的时候,只有施特略夫发现了他的天份与光芒,惜才之心让这个胖子对查尔斯不断伸出援助之手,甚至强行把查尔斯从破旧不堪的小旅馆带到自己家精心照顾,然而这些并不能改变查尔斯对他的鄙视,甚至抢走了他的妻子霸占了他的房子。说抢走也不准确,是其妻子被查尔斯的与众不同与原始的兽性吸引,最后理所应当的被查尔斯抛弃后不顾一直等待的施特略夫自杀身亡。查尔斯不需要一个女人来动摇他追逐月亮。
  
        查尔斯短暂的下半生最后是在塔希提岛度过的,这是一个很原始很清新的地方,他与一个土著女人同居生子并专心创作,之所以与土著女人生活是因为她不仅不会干扰他不会分得他的爱与心思,还会把他的生活照顾的相当周到,查尔斯最后染了麻风病并且拒绝治疗使他五十多岁便溘然长逝。
  
        可以说查尔斯明明是个很讨厌的人,他只顾着自己其他人的感受一概不管不理,很多时候跟别人搭话只是要求得到帮助,可全文下来,他很难让人讨厌下来。如文中的“我“的想法一样,明明应该很生气,很讨厌他,可发现有点难,后来不仅难而且还难以控制的对他产生敬畏之心。他除了画画一无所有,可他极爱画画这就够了,我们总觉得太执着的人有点不可理喻,但我们会不受控制的产生敬畏之心,毕竟能像他那样摈弃一切杂念只为追寻的人太珍贵太稀少。
  
        这本书不仅是查尔斯的人生很传奇,而且充满智慧的讽刺很多,我不一一描述,对人性的揭露也是相当刻薄,尤其是对女人的剖析我认为相当犀利精确,这一点与《围城》很像,不同的地方是,这本书是追寻月亮,《围城》是捡六便士的饮食男女。《围城》刻画的人生很生活化能引起我们我们共鸣,《月亮与六便士》则描述了开辟一条路的人的人生是怎样的,无法引起我们共鸣但能让我们产生敬畏。正符合陈奕迅那句“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其实查尔斯很像电影《香水》的男主角,一心只想制作心里最想要的那款香水,其他什么都无所谓,也很想人戏不分的陈蝶衣,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纯净,心头没有杂质有自己的追求,所以如此有魅力。
  
       查尔斯的追月之旅是一场朝圣之旅,不过他所朝的圣不是耶稣不是上帝,而是一趟与内心不可控制的力量的较量,等到势均力敌的那一天,他这趟旅程完美结束。我很想知道他死前最后一刻看到房间里墙壁上自己画的那幅惊世之作是什么感觉,他的后半生一直不停的画画,不疯魔不成活,不为任何人不为名利,所有画都是为自己画的没卖过,即使墙壁上最伟大的作品也让土著妻子在他死后烧毁,我想他生前最后一刻的感觉应该是很满足吧,毕竟终于有能力把内心的画面表达出来了,他没有死。

《月亮与六便士》—追月亮的人

8. 《月亮与六便士》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故事。
  
  
 40岁的男主人公,是个收入可观的证券经纪人,有着漂亮的妻子,乖巧的儿女,看起来跟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平静而美满着。
  
 
  
  
 有一天突然离家出走,只留下寥寥几句话。他的妻子亲戚们不明所以,只能认为他跟外遇私奔了。但他在年少时就有画画的梦想,那时候父母认为画画没有前途,让他学经商,于是只能搁置。 在他离家的前一两年,就开始悄悄的去夜校学习,她的妻子完全没有察觉。
  
 
  
  
 他去到了巴黎,租了一间极为简陋的房间,他的画作不被别人所欣赏,甚至在之后的几年里只能打些零工,或者向别人借钱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穷困潦倒,但他完全不在意这些,除了画画这件事以外,他不在意任何人任何看法,包括妻儿的死活他也不关心。
  
 
  
  
 在他画画的这些年里唯独只有一个画家认为他是天才,认为他的作品是伟大的艺术品。但在他眼里对方是个低俗且蹩脚的画家,每次见面都要用刻薄的言语去嘲讽他,可那个画家很乐观并且因为很欣赏他所以完全不在意,每次跟他吵架被他气到哭发誓再也不跟他说话了却还是会被他吸引。  甚至在他生病时也把他带到了自己的画室去尽心尽力的照顾,但主人公丝毫不领情,依旧对他冷眼相待,觉得画家要救他是他自己愿意的,甚至后面还因为住到画家家里去而打破了画家原本宁静美满的家庭,给别人遭成了伤害。
  
 
  
  
 他讨厌世俗,看不惯一切,他在寻觅真正能让灵魂安息的地方,多年后来到了一个叫做塔希提的岛屿,第一次见到这里就爱上了它,他住在深山老林里,每隔一段时间没钱了就下来打点零工,或者借钱然后画一幅画赠予别人,他非常清楚自己是艺术家,知道自己的作品将来会价值不菲。
  
 
  
  
 后来在这座岛上有人为他做媒,给他介绍了一个当地的土著女人,叫做爱塔,他们一起去了山林里生活,爱塔有一套木头小房子,还有一片椰树,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他喜欢彩色,她在房子前后左右都种上了芒果树,牛油果树,香蕉树,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树叶和花朵。
  
 
  
                                          
 
  
  
 
  
  
 在这里生活的三年是他最快乐的日子,他可以专心致志的画画,爱塔不会打扰他,不会束缚他,不会要求他以自己为中心。后来他得了麻风病,爱塔也不离不弃的守在他身边,直到死亡的最后一刻。他在身体被病魔疯狂侵蚀的那两年,把他内心真正想表达想完成的作品画在了屋子的四面墙壁上,后来医生来为他复诊时见到这幅画说这是令人极为震撼又感到恐惧的作品。 描绘的是一副天地混沌初开的景象,伊甸园,亚当和夏娃,讴歌了人类的身体之美以及深藏的灵气与奥妙,崇高与冷漠的大自然。
  
 
  
  
 但他在去世之时,要爱塔承诺把这个作品毁掉,把这个房子烧得干干净净。
  
 
  
  
 “我想斯特里克兰知道那是副大师级的作品。他已经达到了他梦想的境界,他的生活已经圆满了。他创造了一个世界,见证了那个世界的美好。然后,既骄傲又轻蔑的摧毁了它。”作者这样描写到。
  
 
  
                                          
 
  
  
 
  
  
 抛开道德和责任以外,我很佩服主人公这种追逐梦想,不屈不挠的勇敢和坚韧,前半生都在为别人活,后半生为自己活,他确实非常自私冷血,不过我总归还是理解的,有的人天生就是雄鹰,被困在笼子里,被折断羽翼,每日就如行尸走肉。人生苦短,终于有一天决定顺着心意而活,过真正喜欢的生活,做喜欢的事。正如作者所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他只是做了大部分人被道德捆绑着 被人间烟火吸引着 想做又不敢做的事罢了)
  
 
  
  
 其实这本书里面还塑造了其他几种价值观的人物,很有能力明明可以晋升到医院高级管理层,能建功立业,拥有地位名利金钱娇妻的医生,机缘巧合之下出去旅游了一次,毫不犹豫决定抛弃一切到自己喜欢的小岛自由自在的生活,即使只是做个检疫的小医生,即使生活只够温饱,即使没有如花的眷侣,生活依然怡然自得,从未后悔。
  
 
  
  
 而另一位能力次于他幸运的接替了他位置的医生却拥有了他应该拥有的一切,享受着现在的一切,也替他惋惜,觉得他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
  
 
  
  
 其实人生没有对错和标准答案,无论选择何种方式。
  
 人生的意义是由自己来定义的,你选择你喜欢你适合的方式去生活就好。